为深入贯彻教育家精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2025年4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教研室党支部举办 “AI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探讨”主题党日活动。与会教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课程考核改革展开深入研讨,结合教学实践交流创新经验,共同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路径。活动由党支部书记陈伶俐同志主持。

教研室主任艾国老师指出,当前课程考核虽具灵活性,但在评价客观性、内容全面性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建议构建过程性考核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系。沈震老师基于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将微电影创作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方案,既可有效规避小组作业“搭便车”现象,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赵岩老师系统分析“学习通”平台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出基于智能平台的特色化考核模式。
在讨论环节,陈艳飞老师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指出传统考核方式在题型设置、能力测评等方面的局限性,倡导创新设置辨析题和开放性试题以强化能力考核。姚郁卉老师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主张通过情景剧、模拟法庭、主题辩论等多样化课堂形式,搭建理论认知向实践转化的桥梁。苏超莉老师提出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考核体系,强调通过服务社会的切身体验深化学生的价值认同。
党支部书记陈伶俐老师在总结中特别强调,在实践课考核方式上,要将课程建设与学科特色深度融合,将学科特点与专业课特点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通过专业赋能实现价值引领的倍增效应。建议充分运用学生专业特长开展课堂展示、课题研究等创新形式,构建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形成了多项具有实践价值的改革共识。与会教师表示将持续完善智能化考核指标体系,推动AI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德育教研室党支部供稿
文字:郑丽丽 图片:陈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