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周论坛(十八)

发布日期:2020-05-25 09:10:32 作者: 来源: 打印本页

附件4:第十届校园文化节logo.jpg

 

2020522日晚7点,第十八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周论坛在线上准时举行。本次研读部分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235-244页。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级全体研究生参加研讨。论坛由刘伟老师主持。

 18.png 

首先,沈睿同学结合文本论述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和费尔巴哈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形而上学的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表现在历史领域中,即运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历史。费尔巴哈反对庸俗唯物主义,但将一般的唯物主义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他批判宗教对人的支配,但又重新确立了爱的宗教。段智慧同学则从历史背景角度分析了费尔巴哈思想和神学“巡回传教士”学说的关系,认为中世纪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刘伟老师对此总结,认为费尔巴哈多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理解哲学问题,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之间的很大区别在于,他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之中。

其次,李书楼同学针对接下来的两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恩格斯在批判50年代德国庸俗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对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理解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费尔巴哈并没有突破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没有建立起排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某些片面性的自然观;二是费尔巴哈没有将关于社会的科学与唯物主义的基础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唯物的,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了唯心主义。在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之所以会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在于他孤寂的生活,不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刘伟老师则以《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例,说明我们不能仅仅将“唯心主义”当作一种意识形态,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唯心主义”,同时也要对旧的思想观念特别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围绕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进行探讨。丁亚宁同学先就文本解释了恩格斯所批判的对唯心主义思想的误解,不能将唯心主义看作一种“理想的意图”。朱子含同学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宗教观中的唯心主义思想,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爱”的关系,恩格斯批判其“希望使宗教完善化”。闫静同学则从哲学史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缺陷。陈浩辉同学探究了“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以“缸中之脑”为例介绍了笛卡尔式的哲学观点,并进一步提出自己对于物质和意识两者关系的理解。对此,刘伟老师以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笛卡尔、康德、叔本华等人的思想入手,向同学们再次强调了不能局限于常识化的理解,哲学家们总是习惯设定一个自明的“前提”并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我怀疑”、“绝对精神”、“意志”,从这些前提出发依靠意识等认知存在,存在在人们的意识面前呈现为“表象”、“现象”,这些哲学家们关注人的意识、思维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把握“现象”。(撰稿人:李红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周论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组织的学术交流机制和平台,分别在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两个层面自发组织,学院支持。两个层面的活动可独立运行,也可彼此打通协同运行。活动大致每两周举办一次,主要活动内容和方式包括:学术经典研读交流、学术报告、问题集中研讨、外请学术报告、科研合作交流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周论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持续动力。论坛将逐渐面向全校开放,欢迎全校师生加入。

 


【打印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