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周论坛(二)

发布日期:2019-04-23 12:07:28 作者: 来源: 打印本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探求“经典中的真理与方法”

 

2019410日下午,在人文楼710会议室,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以“经典中的真理与方法”为主题,举办了本年度第一次读书会活动,力求在学术交流特别是观点碰撞中分享读书乐趣,探寻学术共同体深化合作的路径。有六位青年教师分别向大家推荐经典文献并分享了读书心得。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师和研究生也热情参与了本次交流活动。

青马双2-1.png

 

刘伟老师向大家推荐并分享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学问题》,引导大家对物质与意识之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落脚点在于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毕文静老师推荐并分享了先秦法家的《韩非子》和《商君书》,通过对比二者在理论视野和方法论上的异同,强调二者的结合更有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孙逊老师推荐和分享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这是欧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作品,展现了与中国不同的著史传统和历史哲学范畴的审美差异。他认为体会这种审美的分歧和由此引发的谱系分化,就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史学本质。苏超莉老师推荐和分享的经典是《论语》,她认为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在嘻笑怒骂之间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君子”是其中的一个高频词汇,通过总结《论语》对君子的描述可以发现,《论语》在事实上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理想人格。张丽琴老师提出,《毛泽东选集》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各社会阶层的喜爱,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部政治著作,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历史著作甚至是文学著作,它记载了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田园老师与大家分享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实践范畴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实践意味着与传统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观照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动态的、总体的观照世界的方式,强调哲学若离开现实和时代,则没有意义。

 青马双2-2.png

六位老师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在解读不同的经典文献的过程中,既彰显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共同体现了对于理论与现实、“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关系的深入探讨。

这次读书会活动持续近两小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在分享、对话和交锋中促进了相互理解,激发了思想火花,活动结束时大家深感意犹未尽。在未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读书会将定期而持续地举办活动,力图在共同学习和深入交流中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培养,助力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成长。

本次论坛得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的大力支持。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周论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组织的学术交流机制和平台,分别在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两个层面自发组织,学院支持。两个层面的活动可独立运行,也可彼此打通协同运行。活动大致每两周举办一次,主要活动内容和方式包括:学术经典研读交流、轮流做学术报告、问题集中研讨、外请学术报告、科研合作交流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周论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持续动力。论坛将逐渐面向全校开放,欢迎有理论兴趣的师生加入论坛进行交流。(撰稿:毕文静,田园)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415


【打印窗口】【关闭窗口】